WEDCV155VD5RRV515DV |
... 感情有時候很難說的清楚,明明相愛卻因為各種理由不能在一起,成為一生的遺憾。 有人說,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雖然未必皆如此,但是得不到的很可能會成為心中永遠的牽絆,這倒會是真的。 思念一個人是什麼樣的滋味,相信大多數愛過的人都有過深深的體會,是酒醉後撥通電話的胡言亂語,是夜不成寐時心裡深深的疼痛。 男人和女人對曾經愛過的人,思念的表達狀態也各不相同。 男人強烈地思念深愛過的女人,往往是酒後潰不成軍的時候,女人深深想念愛過的男人,通常是在夜深人靜、輾轉反側不能入眠之時。 ... 男人女人的性別不同,對待感情的表達也各不相同。 男人的感情大都是理性的,平時不會喜形於色,即便再愛一個人再思念一個人,也很少會用語言來表達出來。 含蓄而內斂的男人,並不是心中沒有愛沒有故事,只不過他更善於克制自己的感情。 然而一旦有了酒精的作用,男人心中的那些深藏的情感便輕易就會被宣洩出來。 當一個男人在酒後對你敞開心扉,那多半都是他真心想要表達出來的感情,平時越多的理智和壓抑,酒醉後就有越多的勇氣和表達意願。 雖然第二天酒醒的時候,他又裝成了一無所知的樣子,或以酒後亂言作為掩護。 酒後的男人更多的時候像個孩子,是最脆弱也是最真實的時候。 ... 女人對於曾經喜歡過的男人,也會深深地藏在心底里。 如果後來的愛情或婚姻幸福,也許會漸漸地把那段記憶淡化掉。如果此後過得很難如意,那麼心底里的那個人,很可能會成為她一生的安慰。 女人不同於男人,尤其是婚後的女人大多數身上比男人更具有責任感,更有維護婚姻穩定的使命感,倘若不是到了日子無法過下去的時候,多數都是極其能忍耐的。 白天像個陀螺似的為家庭操勞,只有到夜深人靜無法入睡的時候,才會留一點時間讓自己陷入記憶的美好之中。 那是她一生中最好的日子,也許有過傷害,但深夜和記憶都會無形地放大美好。 待到一夜過去,一覺醒來,生活再恢復成往常如昔的樣子。 ... 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感情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是人生並非都能如願,相愛的人不能相守,這是生命中最尋常不過的無奈。 分手後記憶里的那個人是從此相忘於江湖,還是在內心深處的一片自留地里,不同的人選擇也不盡然相同。 但相同的是,即便選擇忘記但記憶總會留下痕跡,已經發生過的事情誰都不可能裝作若無其事。 因為愛過,才會有那麼多的回憶。 並且無論今後如何,一個人的生命中能有可以思念的人,其實也是一種幸福。 ... 相比於女人,男人的愛藏的更深,輕易不會被挖掘出來。那些能夠像講別人故事一樣的感情,說起來早已風輕雲淡,而諱莫如深的,卻是男人對女人真正的思念。 男人的愛從來不像女人,喜歡一個人就想向全世界宣告,男人想要的只是霸道地默默占有,哪怕在記憶中也是。 只是酒精的麻醉,記憶也有失控的時候。 有時候接過曾經相愛過男人的電話,聽到他醉意醺然的樣子,你大可以不必再介懷那段感情里的得失,他對你深愛過,無疑。 ... 女人的感情從來都是細膩綿長的,表面上放下了一段感情,卻在深夜裡無數次壓下打擾他的衝動。 即便指尖輕輕觸摸過他的名字,按下耳熟於心的數字,心也是顫抖著的。 雖然有刻骨銘心的思念,但不會再打擾了卻是真的,只是在靜諡的夜裡默默地想念他的樣子。 偶爾聽得到關於他的隻言片語,知道他安好,足矣。哪怕有時候會突然冒出嫉妒和他在一起的女子的念頭,但很快便停息了。 雖然大多數的女人是感性的,可是面對愛而不得時,也終將會釋然。 因為放下才是對彼此最好的選擇,只要仍有一個可以思念的空間,夠了。 ... 有人說,過得不好的人才總是會陷入到回憶里,才總是會想起那些摸不到的記憶。 但其實很多人與其說是思念記憶中那個曾經愛過的人,不如說是更想念那時還會愛著的自己,想念那段時光中美好的感覺。 因為覺得一剎那,一瞬間便沒有了,所以才覺得更彌足珍貴。 不要太介意你愛著的人心裡會藏有一段往事,畢竟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在那段記憶里跌跌撞撞地成長,成長為如今你見到的模樣。 而時間是最好的良藥,當有一天你的愛足以能夠抹去他的傷痕時,你便安穩地被置放在他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 END.
內容簡介
新加坡國土小歸小,卻蘊含無限大的可能性;
獨立建國短短50年,但鎔鑄各族移民們帶來的悠長歷史文化;
一句「SiNGLISH」便能劃分你我、說華語運動展現李氏政權的務實性格;
小印度、小泰國、小緬甸、中國城乃至甘榜馬來,
不只為滿足觀光獵奇想像,也是獅城內在微縮的種族模型
作者身為社會語言學研究者,不打算提供「柯P」式期待的政經成功模式,
反而引領同為小島國家、擁有多元民族的我們,
穿越語言、種族與領土疆域的界線,珍視複雜性所帶來的層次與韻味
摻摻推薦
有機會透過留學成為城市生活中的「他者」,宗綸深刻又不失趣味的呈現了語言日常練習攪動的文化衝擊。
鄭重推薦,但要釐清這不是一本窺看星國崛起的書,不是有關競爭力的教戰手冊,作者書寫新加坡也寫台灣,是能提醒在台灣的人們回看島嶼如何構成、城市如何應珍惜穿越帶來的複雜性,挑戰種種理所當然。──黃舒楣‧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本書正視新加坡社會的「摻摻性」,而不是試圖在「摻摻」中區辨出種種純正元素──乃至於提煉出某種可移植的、可放諸四海皆準的「發展策略」或「願景」──成為本書最大的特色。如果你對種種難以歸類的現象感到好奇,或者對目前輿論中對新加坡乃至於台灣等島國的歸類方式感到不耐,《安娣,給我一份摻摻!》會是各位最好的選擇。──洪廣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助理教授
宗綸是我「社會語音學」(sociophonetics)課程的學生,在那門課裡我們探索語音如何與社會作用在一塊,衍生出諸如族群身分、社會階級、選舉造勢和性別展演等各種面向的議題,這本書的相關章節會是一個好的開始,供華語世界的社會大眾有機會更理解新加坡的語言與社會。──Rebecca Starr‧新加坡國立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介紹
萬宗綸
新加坡國立大學語言學碩士、台灣大學地理系學士,大學時創辦了《GeogDaily地理眼》學術普及網站。關心城市中語言的使用,相信透過探索語言生活能更瞭解一個社會文化,現為《轉角國際udn Global》、《鳴人堂》專欄作家。在旅行中找尋亞洲,在書寫中找尋觀點。新北土城人,最喜歡的小鎮叫卓蘭。
繪者簡介
葉懿瑩 I Ying Yeh
插畫家,作品常見於各報章雜誌書籍等。喜歡繪畫、設計、花草與飲食生活,認為生活中的人事物與大自然是創作時最好的靈感來源。著有《季節禮物:插畫家的台灣旅行記事》圖文作品。
Facebook專頁: I Ying Yeh 葉懿瑩
目錄
獅城Online 3
武吉士──變裝的城區 8
說一口「新加坡語」 12
我家住在裕廊東 20
中國房東與樓下安娣 25
第二部 中國、中國 29
MCIO到CMIO 29
講華語運動 35
班上有個台灣小哥 40
喔,台灣華人! 46
第三部 Majulah Singapura(前進吧,新加坡!) 52
新加坡淪陷:三年零八個月 52
李光耀的眼淚與SG50 59
李顯龍解散國會 65
第四部 小紅點的逆襲 69
星版《穹頂之下》 69
第三中國? 75
馬習會在獅城 78
第五部 新加坡大陸 84
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邊境:新山 84
新加坡租借地:民丹島 89
最後的甘榜:烏敏島 94
第六部 你的新加坡 99
通屬城市 99
城市裡的族裔飛地 102
文藝復興 111
嚴刑峻法? 115
吃的學問 120
作伙呷飯 130
第七部 再別獅城 135
粉紅點緊急狀態 135
對望香港 138
醒來吧,克理斯坦 141
異鄉人 145
最後的晚餐 152
序
此時此地,向移動致敬
黃舒楣‧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十一月中甫因會議而造訪新加坡國立大學(當地簡稱國大)亞洲研究中心,回來幾天接到宗綸邀請撰序,正好延續了累積幾日的思考。我翻閱書稿,隨著他記述而重訪他在國大精彩豐富的一年,校園中遇到的那些年輕學人身影原來都有各種跨越國境的不安或心機,在他筆下鮮活立體了起來;已成為景點的小印度和牛車水(中國城)如何呈現了星國CMIO種族模型看似多元實則緊抓界線與刻板印象的管理主義;宗綸筆記還恰好呈現了新加坡建國之父離開之後的小國如何努力適應亞太變局,特殊地緣政治位置而有馬習會般的歷史時刻發生,也唯有在此時此刻此地。
我和這位年輕作者的緣分起自一門課,他是班上數一數二優秀認真的學生。其後他到新加坡求學,一年來他的隨筆線上分享總讓人讀得意猶未盡,兼具語言學與地理學背景的他總能寫到最引人興趣的跨界移動,包括具體的物理界線,以及幽微閃現的社會心理界線──甚至,語言文化實踐總是直接間接模糊且移動了界線,而望眼島嶼四周,可能沒有比新加坡更合適體會移動之地了。如今隨筆成冊真很令人高興。鄭重推薦,但要釐清這不是一本窺看星國崛起的書,不是有關競爭力的教戰手冊,作者書寫新加坡也寫台灣,是能提醒在台灣的人們回看島嶼如何構成、城市如何應珍惜穿越帶來的複雜性,挑戰種種理所當然。
有機會透過留學成為城市生活中的「他者」,宗綸深刻又不失趣味的呈現了語言日常練習攪動的文化衝擊。當語言的混生比一碗囉喏(Rojak)還要複雜而美味,人們忙碌著在新式英語、英式英語、美式英語之間切換時的生活政治絕對不只是口音的「精進」,而是邊境的時時重新定義與網絡的重整。如何恰到好處的不準才是最精準的表意。在新加坡,英語的強勢主導,以及華語系中北方普通話意欲取代了南方語言的日常,所呈現不只是帝國殖民語言的持續作用,更是國族界線的統合假象失效。這本書涉及東南亞語言中豐富的跨界實踐,有機會讓島嶼上認識到「台語」不是台灣人獨享;來自不同地方的「印度人」往往只能以英語相會,流動路徑不同也寫出不同的階級跨越,當種族、階級、地方的污名揉寫為特定時刻的禁酒,印度人也不一定能大聲為「印度人」捍衛。
兩周前某夜我和幾位學界朋友坐在小印度某處騎樓下抬槓,禁酒時間馬上就要到了,老闆娘好心來提醒要及時加點,那一刻,只是身處小印度都覺得被深深的懲罰看低,明明是個那樣美好的夜晚。然而有時界線根本如影隨形,銘刻在你身上,吃什麼、如何說話,在在都意欲規訓你成為特定的樣貌。可我們在場幾位與會者,誰不知道在剛落成的國大亞洲研究中心,每層樓都可見來自印度移工朋友們辛勤勞動,或者從事清潔勞務,或繼續著未完成的室內工程裝修細節。如同宗綸告訴我們,星國境內至少三十萬名來自南亞的低技術移工,整個城市國家的大興土木如創造性破壞,沒有他們根本難以運轉,然而營建移工去哪兒容身過夜,在此都是空間政治的課題。沒有這些人的勞動參與城市,哪來研究機構中的高級跨界交流? 更簡單地說,沒有移動,就沒有新加坡這般港口城市的形成,然而我們卻持續的對移動充滿各種偏見,幻想著堅守純正疆域的可能。宗綸以中國同學所謂「無攻擊性」台灣腔調來寫下這本書,其實內勁充滿,正給移動寫下更包容的註腳,以及新篇章的可能。
離開當天,前往樟宜機場路上,司機聽著洪榮宏歌曲,問起才知是潮州人,不過他仍開心地和以閩南語交替華語和我聊天:「你國民黨還是民進黨的啊?」看我張口結舌,他又切入民生政治: 「诶,為什麼說要進口那個核能的東西啊? 我不明白啊? 我們在這邊看了都很生氣嗄…這樣不對嘛,我們不要說針對國家啦,是人對人嘛,自己種的東西你自己吃嘛,不要給人家吃...」
唉,其實沒那麼簡單。日本核能並非東北地方農夫或漁夫搞出來的東西,人民卻總是為國家承受最直接的責任。不過真讓我好奇的是,遠在南洋的他為什麼會生氣而非坐看好戲?
家來自潮州的司機大哥又談,「你們台灣可以發展得很好嗎,對不對?」我其實不確定這是個問題還是評語,「很可惜嗄,那個馬英九如果有李光耀一半就好了啊」,我一時語塞,他又熱切地談論起台灣政治狀況,說個不停。我聽著聽著感覺到一種特別的「鄰里情誼」,有些似乎關聯著這區域中的歷史流動,總藏著些假設性的設身處地同理心,似乎有關這一兩個世紀的東南亞海域浪潮翻湧,誰當年乘的那艘船如果掉了個方向,今天就你我對換的處境。這觸動了我前一夜在新加坡武吉巴督東坊洗頭的經驗,閒聊中,那位替我洗髮的女士笑笑說道: 「我是廈門人啊,以前年輕時在家鄉有個台灣男友,如果感情沒結束,我今天就嫁到台灣去啦」,在她對男友無限懷念中,我聽見的是移動的各種樣態和歷史偶然性,是當代保守國族主義再興無法妥善對待的足跡,是當前政策與理論仍需要突破再突破才能理解的流移。有此記憶猶新,我相信因宗綸跨境求學而有的這一冊,能提供些不一樣的思考起點。四小龍的發展型國家競爭應放在架上了,且隨著宗綸的研究參與移動,來重新理解新加坡的「成就」如何牽動著區域脈動、語言變化與文化活潑創造,畢竟「移動」在當代,時時刻刻在生活日常中蠢動。
現代地理眼看新加坡的豐富與多元
洪廣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助理教授
談起新加坡,我想不少讀者應該還記得前外交部長、前國安會秘書長、前總統府秘書長與前立委陳唐山的「鼻屎說」與「LP說」。至於這兩個說法的具體內容,各位讀者可自行google,我就不在此詳述──重點是,若我們將這樣的說法與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八年內超越新加坡」說相對照,顯然的,關於新加坡的「地理學想像」於過去十餘年間有了莫大的變化。不過,做為台灣地理學社群的一員,我想在此強調,與其說這樣的轉變是源自任何對新加坡深刻的認識,倒不如說是同一類地理學想像的延伸。這類想像大概是這樣子展開的:相較於亞洲其他國家,新加坡的國土小,社會相對單純,因此不論政治與社會秩序容易被調理地井井有條。儘管論者對於新加坡的「小」、「單純」與「井井有條」往往有著迥異的評價,任何對地理學稍有涉獵的讀者大概不難發現,這套地理學想像的源頭是粗糙的地理決定論。
之所以以陳唐山的「鼻屎說」與「LP說」開場,除了據此鋪陳一種多少年來瀰漫在台灣社會的地理學想像外,還有另一層含義:陳唐山是台灣大學地理系創設之際時的畢業生,而本書作者萬宗綸則是二○一五年同系的畢業生。在陳唐山的年代,所謂的地理學指的是區域地理,也就是先定出個區域後,鉅細彌遺地、包山包海地描繪該區域中的風土民情(不過,值得指出的,儘管陳唐山畢業自台大地理系,其所屬為地理系下的氣象組,也就是今日台大大氣系的前身。在台大地理系就學期間,到底陳唐山受到多少地理學的熏陶,還有待史家考證)。與之對照,宗綸於台大地理系學習、繼承、乃至於在《安娣,給我一份摻摻!》一書中成一家之言的地理學傳統則以截然不同的取向來處理「區域」此地理學的核心概念。簡單來說,當代的區域地理學主張,相較於傳統區域地理如填色遊戲般地的做法,地理學者應當檢視區域是如何在全球與在地間流竄、激盪與交融的種種力量中浮現:區域不是給定的,等待被社會或文化填滿的容器;區域不是決定性的,更不是限制人類活動與想像力的邊界。由此對照過去十餘年間以種種姿態出現在台灣之公共論述中的新加坡。新加坡的「小」,並不保證這個島國與城市國家的「單純」──遑論「井井有條」。
這樣看待新加坡的方式充分顯示在書名的「摻摻」一詞中。宗綸引述《聯合早報》的定義,指出「摻摻」的意思是 「什麼都要、什麼都有、不純粹、混合起來」。 「新加坡人其實很喜歡拿自己國家很小這件事來說笑」,宗綸進一步指出,「但在有限國土上,這個國家卻試圖蘊含最大的可能性,這是『摻摻』的精神,也是『驚輸』的性格。」我認為,這樣正視新加坡社會的「摻摻性」,而不是試圖在「摻摻」中區辨出種種純正元素──乃至於提煉出某種可移植的、可放諸四海皆準的「發展策略」或「願景」──成為本書最大的特色。換言之,如果各位期待能在《安娣,給我一份摻摻!》 中找到讓新加坡得以成為「進擊小國」的配方,或是作者獨家的名勝或美食列表,本書不會是各位最好的選擇。相反的,如果你對種種難以歸類的現象感到好奇,或者對目前輿論中對新加坡乃至於台灣等島國的歸類方式感到不耐,《安娣,給我一份摻摻!》會是各位最好的選擇。
新加坡的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 in Singapore)
李星星/蕾貝卡‧史妲(Rebecca Starr)‧新加坡國立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新加坡可以說是世界上研究起社會語言學--關於語言如何在社會中起作用的學問--最令人感到亢奮的地方之一。作為一座孕有豐富寰宇(cosmopolitanism)與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歷史的「全球城市」,這座小而人口密度之高的島嶼上有探索不完的課題。我在這邊列舉一些我與我的同事們最近幾年對於新加坡與其語言所積極追求的研究目標:
● 描述新加坡的方言,包括新加坡英語、新加坡華語、新加坡福建話等等,以及他們的社會語言變異與改變樣態。
新加坡從漢語方言主導的社會迅速轉移至英語與華語主導。此外,隨著英國殖民時代離得愈來愈遠,社會對於英式英語的傾向逐漸衰弱。我們正調查這些不同的社會變遷怎麼反映在新加坡英語和其他本地語言樣態的轉變之中。
● 紀錄並復甦新加坡的瀕危語言,包含峇峇馬來語(Baba Malay)與克里斯坦語(Kristang)
隨著新加坡種族概念隨著時間轉變,以及特定語言--譬如華語--接受政府制度性的支持,某些少數群體使用的語言已經出現可觀的衰退。兩個例子分別為峇峇馬來語--海峽華人(Straits Chinese)使用的克里奧語(creole language)--及克里斯坦語--葡裔歐亞人(Portuguese Eurasians)使用的克里奧語。年輕一代正尋求學習這些語言,某些人則企圖復甦這些瀕危語言。舉例來說,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位大學生去年起自願教授克里斯坦語課程;現在他有超過一百名學生。在新加坡教幾乎完全滅絕的克里斯坦語是一個大工程,因為這需要在訪談僅存的母語使用者後,發想出原創的教學材料。儘管新加坡的歐亞人在幾個世代以來使用英語,他們正開始珍惜這樣的語言襲產做為他們獨特身分的象徵。
● 調查新式英語(Singlish)的歷史與本質
新式英語,或稱新加坡口語英語,是一個接受標準英語、峇峇馬來語、福建話、廣東話等等語言影響下誕生的接觸語言(contact language)。政府在歷史上一直不支持這樣的語言,因為他們擔憂不標準的英語將會摧毀「新加坡的國際品牌」。然而,許多新加坡一般人卻覺得新式英語代表了他們的國族身分(national identity),因為這個語言混合了許多能反映新加坡多元文化襲產(又指文化遺產)的語言。隨著時間過去,政府也漸漸開始認可新式英語在新加坡文化中的重要性。
● 調查新加坡演進中的語言規劃策略背後之意識形態基底與隱射
新加坡的語言政策總是反映這個國家的務實主義與多元文化主義價值。新加坡共有四個官方語言:英語、華語、泰米爾語和馬來語,最後一個也被授予國家語言的地位。然而,沒有維持四種語言的學校系統,新加坡選擇貫徹全英語的教育模式,外加雙語教育的政策,要求學生學習符合他們種族的「母語」(mother tongue)。這些政策有許多很重要的隱射,包含在推廣華語的影響之下,新加坡正逐漸對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展開大門。
● 調查在新加坡政府的語言規劃與語言意識形態之下,家庭如何實行家庭語言政策(family language policies)。
雖然有大約74%的新加坡人是華人,愈來愈多的新加坡家長在家中選擇與孩子說英語,英語成為現在最普遍的家庭語言。在孩子的教育優先之下,且根據家長們認為何種語言在經濟上及文化上最為重要,新加坡的家庭形成他們在家中的語言使用策略。
● 調查新加坡新移民如何整合進本地言說社群(local speech community)
自二十一世紀始,新加坡見證了大幅度成長的外國移工,他們橫跨了社會經濟的光譜,從來自西方的高階財金人才,到來自中國的低階人力,譬如公車駕駛。事實上,根據某些估計,現在新加坡的外國人比本地人還多。新加坡人知道外國移工的語言使用樣態些什麼?外國移工又知道新加坡人的語言使用些什麼呢?外國移工的孩子採用新式英語嗎?這是一個我目前個人正在調查的研究問題。
● 從社會語言學的觀點調查新加坡人如何認知世界上的其他地方
新加坡以自身的世界化和朝外的眼界感到自傲。以媒體消費來說,新加坡人偏好觀看來自其他地方的媒體,包含美國、英國、韓國與台灣。新加坡人也是最頻繁的旅行者,幾乎所有的新加坡人每年都出國。所以,新加坡人知道些世界上其他語言、方言與口音些什麼呢?新加坡人會覺得自己的本地方言比起英國或中國使用的較為次等嗎?或是他們覺得自己使用的同樣有效呢?
● 調查新加坡的語言情境如何連結到後殖民社會和全球化世界中更寬廣的趨勢
作為一個高度發展與全球化的城市,英語被愈來愈多人作為第一語言來使用,新加坡提供一種窗口來窺探世界其他角落可能的未來。新加坡也是廣大後殖民社會中的一部分,這些社會之間在如何處理語言相關議題之上享有某種共通性和差異性。或許新加坡所遭遇的成功與挑戰能供其他在未來會面臨相似情形的國家寶貴的一課。
宗綸是我「社會語音學」(sociophonetics)課程的學生,在那門課裡我們探索語音如何與社會作用在一塊,衍生出諸如族群身分、社會階級、選舉造勢和性別展演等各種面向的議題,這本書的相關章節會是一個好的開始,供華語世界的社會大眾有機會更理解新加坡的語言與社會。
作者序
畫一幅摻摻
「摻摻」是新加坡華語的一個詞,《聯合早報》認為這個詞的概念是「什麼都要、什麼都有、不純粹、混合起來」。
新加坡政府從一九八○年代以來,訴求發展出一種新加坡的國族身分(national identity),他們雖然要西方的現代性,卻也要亞洲的文化元素。儘管口號喊的是「一個新加坡」和「一種新加坡人」,但仔細端詳,裡頭卻是「摻摻」。
新加坡是異質的,同一個新加坡,對於這座島上的所有人感受都不同,正因為這座城市自古以來的流動特性,迎接了各式各樣的人們來到此處,什麼東西最能代表新加坡?是海南雞飯、新式英語、還是《小孩不笨》?是印度煎餅、周末擠滿移工的小印度、還是全世界唯一將泰米爾語作為官方語言的憲法?是市井馬來語、甘榜炒飯、還是馬來語國歌?
這座島嶼,既被稱作星國、又被稱作獅城,主權國家與全球城市似乎是兩個矛盾的大方向,要怎麼在維繫國族身分的同時,又接受來自全世界的人口與資本流動?新加坡政府在當中試圖做到的調和,難道都沒有疏漏嗎?
這是一個面積僅七一九‧一平方公里的國家,約二‧六個台北市大,但香港又是他的一‧五倍大。若講城市,北京、曼谷、上海都比獅城來得大,首爾、東京也沒有小過新加坡多少。
新加坡人其實很喜歡拿自己國家很小這件事來說笑,但在有限的國土上,這個國家卻試圖蘊含最大的可能性,這是「摻摻」的精神,也是「驚輸」的性格。
這本書中之所以少用「南洋」一詞,是因為希望能從我在這座島嶼經歷到的事物出發,像是「南洋」、「中南半島」這樣的語彙,都曾被本地朋友指為過於中國或北方中心,儘管他們可能是老一輩新加坡華人慣用的詞彙,但既然我接觸的多為年輕一輩已經無法再以「華僑」稱之的新加坡人,我將暫時拋開這樣的語言。基於這個緣故,此書也不會對於新加坡政治有過多著墨,除非是在獅城的日子中,跟我親身經歷的事情相關,抑或曾聽過街頭巷議討論過、朋友們跟我提及過。
感謝我的家人,讓我得以有機會透過我在新加坡待的三百多個日子,貼身地描繪這個台灣人好似熟悉卻又不那麼理解的國家,這本書希望以我的第一人稱視角敘述新加坡的複雜面貌,基於我所見到的人事物,肉身地書寫出獅城的摻摻性格,不帶保留。雖然此書並非學術書籍,但仍然基於倫理考量,此書中的人名皆為假名。我將這本書,獻給我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人們,猶如我第二個家的新加坡以及我摯愛的台灣。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392105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5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 >
內容連載
「先生不好意思,我需要你的座位打直。」(Excuse me sir, I need you seat to be right up.)帶著新加坡腔的空少叫醒了半睡半醒的我和母親,飛機即將降落樟宜機場,長達四個半小時的飛行其實挺折磨人;根據機長廣播,當地時間與台北沒有時差,現在是早上五點。
從飛機的窗戶望外看,一片綠油油而整齊劃一的地表映入眼簾,我知道已經抵達新加坡上空。
這座城市的另外一個名稱叫做「獅城」(Lion City),根據《馬來紀年》(Sejarah Melayu)的紀載,在公元十一到十三世紀中間,室利佛逝王國的王子從首都巨港出發,因為船難而來到了新加坡,他在島上看見了獅子,於是命名此地為Singapura(梵文:獅子)。不過當然,新加坡那時候不可能有獅子,這顯然只是傳說。
位在新加坡灣區的那一尊魚尾獅(merlion)像,是這座城市名為獅城的象徵,現在是觀光客必遊景點,那一帶也是新加坡最乾淨且現代化的區域。李光耀帶領的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簡稱PAP)政府從一九六三年開始,就計畫要發展觀光業,那個年代是觀光業即將起飛的年代,波音707與747客機接連出現,儘管那時候每年到訪新加坡的旅客還不到一萬人,不過在一九六四年,新加坡觀光部門便希望要有一個標誌(LOGO)來推銷新加坡。
一九六六年,被迫獨立的隔年,新加坡政府採用了當地水族館的英國人館長設計的魚尾獅圖像,設計構想就來自這則《馬來紀年》中紀載的故事,而魚的身體,則是象徵著這裡身為漁村的過去,也代表這座城市親水、面向寬廣大海的特性,說明新加坡是「本土與國際的結合」。
一九七二年,魚尾獅才正式變成雕像,設立在新加坡河口。「魚尾獅文學」也成為新加坡的一大特色,魚尾獅成為新加坡認同的一個具體物質,其中以Edwin Thumboo的英文詩作〈Ulysses by the Merlion〉(魚尾獅旁的尤利西斯)最為著名,也是官方版本的魚尾獅文學,裡面寫道 “They hold the bright, beautiful. Good ancestral dreams. Within new visions. So shining, urgent. Full of what is new.”(他們掌握著光明與美麗。美好的古老夢想,夾帶在新的視野之中,如此閃耀、急迫,充滿著新的事物。)
二○○二年,政府更進一步推動魚尾獅公園,這座公園就位處在填海造地的土地上,魚尾獅像也被搬至此地。
而在打造聖淘沙為遊樂島時,也打造了一座巨大的魚尾獅像,這個魚尾獅像的尺度必須夠大、夠磅礡,由澳洲藝術家設計,達三十七公尺之高。現在,整個新加坡一共有至少八隻魚尾獅。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EyPLko7.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36170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中州科大附近推薦口乾、口渴中醫推薦信義鄉長期頭暈看什麼科和美常常心悸治療中醫
鹿谷鄉睡眠品質變差中醫推薦 竹塘頭痛中醫推薦 網友都推薦的彰化中醫診所,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員林淺眠或多夢看什麼科 埔心恐慌中醫推薦 網友都推薦到這間員林中醫診所,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秀水睡眠障礙門診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芳苑頭痛中醫推薦 Dcard推薦的和美中醫診所,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二水躁鬱恐慌改善中醫診所 中州科大附近推薦味覺異常看什麼科 員林這間中醫診所看診態度好,睡眠障礙改善很多